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工作报告 > 考核自查 >

意见建议

1例婴幼儿先心术后股静脉置管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发布: 2021-12-22 04:06:27   阅读: 次 【   

【摘 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心术后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先心术后右股静脉置管术后并发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右下肢血栓形成后及时给予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该患儿痊愈出院。结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深静脉置管术后并发症之一,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如发生血栓后,认真做好用药护理、患肢护理和潜在并发症的观察,将大大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护理质量。

【关键词】婴幼儿先心术后股静脉置管深静脉血栓护理体会

随着先心外科手术的发展,先心外科手术逐渐趋向于低体重、小年龄、复杂畸形的患儿。由于病情复杂,病程较长,在术后恢复的晚期,由于各种原因致使术中穿刺的颈内静脉置管不能长时间保留,但患儿年龄偏小,加上心脏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和高渗液体的输入,致使不能选择较细的外周静脉置管,此时常选择下肢股静脉置管,而股静脉穿刺置管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之一[1]。2018年2月我科收治1例年龄为41天的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患儿,因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最后选择了右侧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置管后第5天出现了右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后,患儿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兒,男,41天,因“口唇发绀41天,发现心脏杂音5天”为代主诉于2018年2月10日收住我科。患儿入院后胸骨左缘2-3肋间闻及2/6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罗音,痰量多、色黄、粘稠。入院诊断: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内型),卵圆孔未闭,肺高压,肺部感染。积极完善术前检查,于2月12日在体外全麻下行“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由于该患儿此病解剖所致,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淤血严重,左心发育差,左心功能不全,病程较长,术中留置的右颈内静脉因回抽无回血,于2月18日拔出。立即给予右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置管后第5天,护士早交班时发现右下肢青紫伴肿胀,局部皮肤温度较对侧略高,立即行床旁彩超,提示右下肢深静脉有一22*2.5mm的血栓形成,但仍有血流通过。请血管外科会诊后指示低分子肝素6mg/kg,Q12h皮下注射行抗凝治疗,同时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和彩超复查血栓变化。积极抗凝治疗,抬高患肢,监测腿围等治疗和护理,于3月27日复查彩超:右下肢深静脉可见明显血流信号且信号未见中断,双下肢皮温和颜色无差别。当日下午转回普通病房,于2018年3月5日,病情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的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血流缓慢、静脉血管管壁受损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2]。

2.1.1血流缓慢此患儿因心脏解剖问题,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后,吻合口相对狭窄,导致上、下腔静脉回流缓慢,再加上患儿年龄偏小,仍喜欢宫腔内的抱拳屈腿姿势,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儿缺少安全感,吸痰刺激等导致患儿长时间哭闹,静脉压力高,血液返流。此患儿常有哭闹,小腿屈曲蜷缩,导致输液留置针回血,提示输液通路有阻塞,这些均可造成DVT的发生。

2.1.2静脉壁损伤患儿年龄小,股静脉相对成人细小,增加了穿刺困难。反复的穿刺置管对血管壁的损伤,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膜从而使血小板粘附,出现纤维蛋白沉积,而细胞内皮的破环回释放组胺,使内皮细胞收缩,基底膜裸露,引起凝血物质释放和激活[3],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2.1.3血液高凝状态 患儿年龄小,病情重,左心发育差,早起为调整心脏功能,减少心脏负担,每日控制液体入量,应用利尿剂,保证出入量的负平衡,导致血液黏稠,从而导致DVT的形成。

2.2 抗凝治疗的护理

2.2.1严格遵医嘱用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直至右下肢深静脉血流改善。由于患儿年龄小,病程长,营养欠佳,患儿消瘦,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应注意保护局部的皮肤。

2.2.2血栓形成后,主要的治疗就是溶栓和抗凝治疗。而溶栓和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主要是出血,所以对出血的观察尤为重要。重点观察皮肤黏膜、鼻腔、消化道及注射部位的出血情况[4]。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严防内脏出血及颅脑出血。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2.3 病情的观察

2.3.1 定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局部皮肤温度和相应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天测量右下肢同一部位的周径,观察肢体的肿胀情况,并做好记录。适当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严禁按摩患侧肢体,,在为患儿翻身和更换纸尿裤时,动作要轻柔,幅度不可过大,以免发生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处理[5]。

2.3.2 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状况和氧合变化,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如患儿突然出现呼吸费力,氧合下降,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的处理。

3 小结

下肢静脉血栓是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但在儿科患者中较少见。通过对该患儿的护理,笔者体会到,对于深静脉置管,尤其是下肢静脉置管,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穿刺置管,如果需要,尽量选择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方式。对于置管后患者,护士应加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分析,及时评估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在穿刺时,尽可能选择较细的中心静脉导管,动作要轻柔,避免反复多次穿刺,造成血管内膜损伤。置管后在使用当中,要严密观察肢体颜色、温度、活动度等,观察置管位置是否正确,输液通路是否通畅。输液通路如有回血现象,在确保通路正常的情况下,及时冲管,防止回血淤积形成血栓。每天及时评估置管留置的必要性,必要时尽早拔除。如果已发生血栓,严格遵医嘱用药,严密观察患肢情况,做好患肢的护理。

总之,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大于治疗,早起的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只有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将静脉置管技术更好的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17.

[2]陈红琢,陈可.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与干预[J].现代临床护理,2016,15(9):72-77.

[3]杨郁文,孙秋华等.中心静脉置管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8,7(6):449-451.

[4]林素琴,林剑芳,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36-137.

[5]田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进展[J].当代护士,2017,3月中旬刊:5-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