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领导讲话 > 纪委监委 >

纪委监委

妇产科术后合并的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分析

发布: 2020-06-15 04:31:20   阅读: 次 【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b-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妇产科手术及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威胁患者生命,或造成下肢障碍,影响生活质量。故对本症应提高认识,加以重视,做好予防和积极治疗。现将本人在治疗中遇到的6例妇产科术后及产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我院自1988年10月至1993年12月共行妇科手术2135例,剖腹产503例,顺产3512例发生术后及产后DVT 6例,其中妇科术后4例(0.19%)剖腹产术后1例(0.2%)顺产后1例,(0.028%),发病年龄26~55岁,平均40.5岁。4例妇科手术均为子宫肌瘤,切除全子宫+双附件,两位孕妇均为孕高症(Bp150/90~Bp160/100mmHg,下肢浮肿I++)一位巨大儿,分娩前进行静卧休息、降压、利尿等治疗。术前检查出、凝血时间均正常,麻醉均用硬膜外,手术时间为30~120分钟术后均用止血药。

1.2 临床表现

发病时间;术后5~16天。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T37.5~39℃)。下肢疼痛、肿胀、皮肤苍白、皮温低,活动加重,腓肠肌压痛明显,患侧较健侧粗3cm左右。

1.3 诊断

术后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腓肠肌握痛阳性。所有病历均行超声检查确诊。

1.4 治疗

1.4.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理疗,抗生素予防感染。

1.4.2 抗凝及溶栓治疗

排除抗凝禁忌症后,主要用药:低分子右旋糖苷、尿激酶、潘生丁、阿司匹林及中药等保守治疗。治疗中监测出、凝血时间,测量膝上、下周径变化。并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有无栓子脱落现象。复查超声,痊愈出院。

1.5 结果

5例经以上治疗一个疗程后病情明显好转,给口服药治疗1~3个月后痊愈。1例经以上治疗一个月下肢浮肿疼痛开始减轻,改口服治疗3个月后患肢较健侧仍粗并有轻度下肢功能障碍。

2 讨论

(1)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由于血液组成成分的改变(其表现为血液凝固性增高及红细胞的血管内聚集倾向),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及血流减慢等三方面因素[1]临床研究发现任何一个单一因素都不足以致病,必须是各种因数的组合,尤其是高凝状态和血管壁结构的改变,易引起血栓形成。根据本组病例分析,DVT形成的原因为:①血液高凝状态:妊娠期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第VIII因子、第VII因子等浓度均升高。到临产期达最高值,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创伤可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促使血液凝固。手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促使血栓形成。本文5例围术期均应用止血药。②血管壁的损伤:本组病例无论妊娠子宫的增大还是肿瘤的增大均压迫骨盆静脉,造成血管内膜上皮损伤,手术创伤也是造成血管内膜上皮损伤的原因。③血流缓慢:本组病例除一例顺娩外,其他五例手术均采取硬膜外麻醉,麻醉后周围血管扩张,下肢肌肉松弛,加之术后卧床、制动、下肢肌肉泵功能消失。孕妇腹腔压力增高,压迫下肢静脉,导致静脉血流缓慢。

产妇长期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回流缓慢,血液瘀滞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白细胞积聚,在移向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的过成中,造成内膜损伤,激活凝血过成,可能并发血栓形成[2]。本文两例患者均为中度妊高征,分娩前均采取静卧治疗。

(2)左下肢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要高于右侧[3]。本文6例均为左下肢深部静脉血栓。

(3)DVT的预防:防止血液凝固性增加及血管损伤;我院采取主要措施有:①术前详细检查,常规检测出、凝血时间及血流变。术中做到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在手术及分娩过成中应及时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出血。禁止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预防性应用抗凝血疗法。②避免血流减慢;手术后、产后鼓励病人床上活动,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避免长时间的半卧位。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42.

[2]裘法祖.外科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603.

[3]山东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一医院、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编著.实用妇科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