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实用文档 > 自荐简历 >

自荐简历

改良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发布: 2020-06-13 04:37:07   阅读: 次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120例,均经彩超确诊,随机分为改良微量泵治疗(A组)60例,传统患肢静点组(B组)60例。结果出院时A组明显优于B组;随访6-10个月,A组远期疗效优于B组。结论采用改良微量泵泵入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明显改善预后,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改良微量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占40%左右,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高达50%[1],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堵塞肺动脉,造成致命性肺栓塞(PE),据统计美国每年有20万人因深静脉急性血栓形成而住院治疗[2],20万人死于PE,其中11%在发病1h内死亡[3],1999年Alexander P报告美国DVT的患者近10%发展成致命性肺栓塞[4]。其病因主要为外科手术、外伤、肿瘤、遗传性凝血功能紊乱、中风、脊髓损伤、妊娠、服用避孕药及其它特发性疾病[5-6]。随着我国血管外科的不断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我国DVT发病率已高于欧美国家,以下肢为著。我们在工作中对溶栓给药途径进行了改良,现将改良方法与传统的对比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120例,其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18-85岁,平均51.5岁。病程1-12d,平均6.5d。部位:左下肢64例,右下肢41例,双下肢15例。病因:腹部手术12例,肿瘤9例,骨科手术29例,外伤12例,血管手术10例,不明原因48例。所有确诊病例均行彩超检查,检查证实为胫前、后静脉,腘静脉或股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周围型89例,混合型31例。随机分为改良微量泵治疗(A组)60例,传统患肢静点组(B组)60例,A组尿激酶采用改良微量泵24小时泵入,B组尿激酶采用传统患肢静点方式静点,疗程均为14天。两组年龄、病情、血栓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溶栓方法两组患者均采取患肢抬高、绝对卧床休息,同时进行抗凝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用改良微量泵泵入尿激酶,将普通微量泵置入留有观察口的8℃恒温箱中、避光,尿激酶25万单位加0.9%氯化钠注射液50m1进行溶栓治疗,泵速4.1ml/小时,2次/日,连续用药10天。B组传统静脉输液,选择患肢足背静脉静点,尿激酶50万单位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m1进行溶栓治疗,滴速30-60滴/分钟,1次/日,连续用药10天。以上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单位,皮下注射,2次/日。

1.3评估标准基本治愈:治疗后患侧肢体肿胀、疼痛完全或基本消失,皮肤色泽减轻或基本消失,与健侧肢体对比肢围差<1cm,活动不受限制,好转:临床症状改善,但肢体围差>1cm;无效:症状及体征未达好转标准。

1.4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两组相比出院时肢围差值相比A组优于B组(P<0.05)(详见表1),临床体征A组明显优于B组(P<0.05)(详见表2),血液学指标变化A组比B组稍明显(P>0.05)(详见表3)。出院后随访6-10个月,A组的急性期缓解率、远期通畅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5),且A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

3讨论

段志泉等的《实用血管外科学》中提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下列三个因素有关:①大手术后或长期卧床病人,肢体活动减少或心肺疾患心输出量减少等使静脉血流缓慢,凝血因子浓度相对升高。②各种手术、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输血等使凝血机制激活而处于高凝状态。③由于手术、创伤直接损伤血管或药物刺激及缺氧等因素使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附着,并激活凝血系统而引起DVT。最近的研究提示:彩色多普勒探测股、腘静脉血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90%[7]。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确诊后应立即给予有效的溶栓治疗,越早越好,有利于溶解新鲜血栓恢复血流,改善患肢血供。DVT目前有多种治疗方法:溶栓和抗凝药物治疗、经皮球囊取栓术等,但各种手术治疗均属于有创治疗,术后不良反应多,深静脉瓣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远期疗效尚存争议,故溶栓药物治疗成为目前主要的手段,药物溶栓治疗已有近30年的历史[8],有多种给药方式,如上肢静脉给药,患肢浅静脉、深静脉给药等。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静脉给药与改良微量泵给药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的治疗效果的比较,两种给药途径均采用患肢给药,结果证明我们改良的微量泵给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患肢静点给药的途径。因改良的微量泵是将普通的微量输液泵置入留有观察口的8℃恒温箱中、避光,该条件保障了尿激酶的最适活性温度,不受外界温度影响,24小时持续给药,保障尿激酶的持续有效的血药浓度,避免了传统给药途径尿激酶半衰期≦20分钟缺陷,能充分发挥其溶栓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PI时间"延长,FIB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证明治疗是安全。出院前更换口服华法林,定期复查凝血常规使INR控制在2.0-3.0之间。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远期预后均较理想,生活质量可明显提高,所以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颜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治疗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37(3):57.

[2]Suchman AL,Mushinl,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imonary embolism[J].NIH consensus statement,JAMA,2005,256:744.

[3]Bell WR.Current Status of pulmonary thromboembolic diseas:pathophy siology,diagnosis,prevention,and treatment[J].Am HeatJ,2006,103:239.

[4]刘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05,16(10):153.

[5]Bemsin CN.llleincidence at deep venoul thrombosis and Pillnmn Iyembolism among patients with inilamnmtory howd disease:8 population-based eohoM study[J].Thromb Haemost,2006,85(3):430.

[6]张伯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16(5):169.

[7]Ebell M H.Evaluation of the patient with susPTEcted deep vien thrombosis[J].Fam Pract,2001,50:167.

[8]Rhodes JM.Thrombolysis forexpriment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aintain competence and vaxor activity[J].J Vase Surg,2003,1(16):119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