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党团建设 > 入党申请 >

入党申请

后蓝耳病时代猪病特征及防控(1)

发布: 2020-08-13 05:48:58   阅读: 次 【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不同类型蓝耳病的临床特征、近年来猪蓝耳病的演变和临床表现,分析了后蓝耳病时代的猪群疫病防控面临的三重压力,阐述了蓝耳、繁殖和呼吸障碍、猝死的病理经过,归纳了后蓝耳病时代蓝耳病的四种示症性症状。从更新理念开辟猪病防控新途径着手,提出了新时期猪病防控的十项关键措施。

关键词:后蓝时代 猪病防控

2009年下半年全国范围强制性免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活疫苗,成为中国猪病防控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她标志着中国猪病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猪病防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 不同类型蓝耳病的临床特征

猪蓝耳病学名是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病原是尼多病毒(Nidovriales)目动脉炎病毒科(Artertiviurs)动脉炎病毒属蓝耳病病毒[1]。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导致猪繁殖和呼吸机能障碍。世界上的蓝耳病病毒分为欧洲株和美洲株两大亚群,中国猪群的蓝耳病病毒属于美洲株。近年来一系列对美洲株蓝耳病病毒(也成普通株)的研究表明,猪肺脏间质细胞是病毒的靶细胞,随着病毒的增殖,泡液增多,肺泡间质增宽,压迫改变了肺泡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肺泡气体交换机能的丧失和整个肺脏功能的下降,在危害胎儿O供给和CO2排泄、导致胎儿在不同胎龄的死亡同时,也导致母猪体质的快速下降,如:心室代偿性肥大、心衰,免疫阈值上升、免疫应答迟钝、免疫抑制等。因而,肺脏气体交换机能的逐渐下降是体质锐减的主要原因,也是死胎、流产的主要原因。与普通株蓝耳病病毒相比较,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RRSV)的毒力更强,不仅肺间质细胞是其靶细胞,并且能够侵袭主动脉和组织间的微动脉,导致升主动脉、肺静脉、主动脉、肌肉组织间的微动脉管破裂出血,进而在表现呼吸道障碍的同时,出现双耳鲜红色的充血、暗红色淤血,以及荐部、臀部、股部等肌肉丰满部位的大量内出血所致青紫斑的特殊症状[2]。由于生理状态和个体之间年龄的差异,体质强弱和混合感染病原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母猪群妊娠中后期流产和分娩日期推后、产程延长,流产、难产胎儿中均见死胎、木乃伊,多数分娩日期推后胎儿中有死胎、弱胎,部分分娩日期推后胎儿中有木乃伊;大量集中在30~60 kg育肥初期的病例,在表现呼吸障碍、中热稽留、拒绝采食、双耳发红变紫后死亡,部分表现为双耳鲜红、耳尖暗红、躯体鲜红时死亡;育肥中后期病例则在呼吸障碍,中热稽留,采食废止,双耳鲜红、暗红症状出现的同时,有从会阴部、臀部、双耳开始的全身充血鲜红,从耳尖、臀部率先出现的淤血性暗红的表现过程。

解剖检查时,共性的症状是肺脏和心脏不同程度的病变。普通蓝耳病死亡病例的肺脏病变以间质增宽、肺脏下部淤血为主,与健康猪的肺脏相比,病猪的肺脏网格状明显;死亡病例除此症状外,还有肺脏粘膜脏层增厚呈现灰白色、肺叶下部淤血或血液中铁离子游离于组织液间而显现隐约的蓝灰色症状,此外,整个心脏尤其心室的代偿性肥大特征明显。

超过半数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病例是同猪副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肺脏表面干净,但是出血、淤血症状明显,在网格状肺脏表面可见零散的鲜红色出血、暗红色斑块状淤血,也可见点状出血、边缘不整齐的片状出血。死亡病例可见整个网格状肺脏全部出血的大红色(临床呈大红色的“鲤鱼肺”),也可见局部出血(鲜红色)、淤血(暗红色),但是边缘整齐的“斑块肺”,或在升主动脉、肺静脉、大动脉有鲜红色的出血点,以及臀部、股部、荐部、肩部肌群肌肉组织间的微动脉管破裂后的大量淤血。心脏的病变集中在心室的肥大、心包液的增多,以及心室的点状、片状出血[3]。同放线杆菌混合感染的可见心包增厚、心包表面多少不等的沉积(严重者呈现“绒毛心”)、心包粘连,心包液有不同程度浑浊(严重者如同稀粥状)。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时,肺脏急性出血严重,但是出血部位边缘不整齐,且网格状不典型,故呈边缘不整齐的鲜红色。同肺炎型链球菌混合感染时,以鲜红色针尖到米粒大小的点状出血为主要表现。

普通蓝耳病的病程渐进性表现明显。发病猪群从眼睑充血变红(红眼镜)、淤血变紫(紫眼镜)多数有1周以上过程,“紫眼镜”到死亡也要经历7~15 d的时间。即使饲养管理水平低下、混合感染严重猪群,从发病到大批死亡,多数需要2周的时间[4]。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从耳尖发红到双耳变红、发紫,或后躯的发红、紫斑,有5~7 d的病程,至躯体全部呈现鲜红色、或躯体淤血斑扩展至2/3的死亡阶段,又需2 d时间,7~8 d进入死亡高峰。当同口蹄疫、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或口蹄疫耐过猪群,发病后3 d就开始死亡的[4]。病程的缩短,既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一大临床特征,也是临床判断混感病种的依据。

2 后蓝耳病时代蓝耳病的表现

河南、山西、湖北、湖南等内地猪群,使用弱毒活疫苗后,高致病性蓝耳病控制收到明显效果,“13个月周期” [5]已经终止。但是,2010年起,口蹄疫病危害的加重,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大面积发生,并且近三年发病率居高不下,加上各地猪群零星发生的蓝耳病疫情,在促使人们反思防控思路的同时,引发“弱毒活苗加快蓝耳病毒变异”的担忧合乎情理。后蓝耳病时代蓝耳病的临床表现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疫情得到有效遏制

东部地区猪群,强制免疫使用弱毒活苗后,周期性发生的疫情得到有效遏制。河南及周围地区,自2006年6月华东地区大面积疫情后,虽然也开展了高致病猪蓝耳病的强制免疫,但使用的是灭活疫苗,一些猪场老板反映接种后7~9 d开始死猪,导致许多猪场将政府免费发放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废弃不用。2007年7月、2008年8月、2009年9月先后发生疫情,呈现13个月周期律。2009年秋季大面积使用弱毒疫苗后,未再发生大面积蓝耳病疫情。

2.2 零星发生依然存在

不论是灭活疫苗,还是弱毒活疫苗,产生的抗体均有专一性,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中和掉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即是选用最新型的自然驯化的弱毒株活苗,只是覆盖面宽些,也不可能将猪群内存在的不同亚型蓝耳病病毒全部中和。那些亚型不相符合的猪群,由于病毒的存在,打开了猪呼吸系统感染门户,副放线杆菌、放线杆菌、肺炎型链球菌、巴氏杆菌感染成为必然。这种推论以及混合感染发生率的顺序,已经被临床病例的解剖检查结果证实。

2.3 猝死特征明显

零星发生的病例,多数集中在下保育床前后猪群,其次是65 kg左右猪群。前者在出现耳尖变红0.5~1.5 d,耳尖呈现暗红色后,再坚持1~2 d,部分表现呼吸困难症状、部分病例甚至没有呼吸困难症状即死亡;后者则不见体表明显的异常,在仅仅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后2~3 d即死亡。同普通蓝耳病发病后2周出现死亡、高致病性蓝耳病发病7~8 d死亡相比,3 d的病程显得非常陡然,那些没有明显体表异常的育肥中期肉猪和成年母猪,甚至可以用猝死描述。

2.4 母猪流产

流产既见于内地母猪群,也见于西部母猪群,但二者的原因不尽相同。河南、山西、湖北等内地猪群,多见于妊娠中后期,并且流产胎儿中有木乃伊,怀疑同疫苗株型不符合的无效免疫有关。四川、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猪群,母猪流产多见于接种弱毒苗后20 d左右,并且多数表现为“一过性”的早期流产。即:同一母猪群再次在妊娠期接种弱毒活苗时未发生流产,一些再次免疫母猪群,甚至接种2~3头份/头次也未见流产。怀疑此类流产同西部地区猪场密度较小、猪群本来为阴性、接种弱毒活疫苗后反应强烈有关,或者群内仅有普通蓝耳病毒有关。

3 后蓝耳病时代猪病防控面临更大压力

接种弱毒活疫苗提高了群体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抵抗力,但在提高猪群免疫力的同时,弱毒病毒扩散普及到了所有接种个体,那些已经强制接种猪群仍然有蓝耳病的发生,是否同变异加速有关值得怀疑。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猪瘟病毒在中国猪群广泛存在,许多猪场伪狂犬净化并不彻底,口蹄疫由于牛羊感染后的持续排毒成为猪群头顶的“堰塞湖”,近半数猪群圆环病毒带毒[6]。再加上蓝耳病、流感、口蹄疫病毒的不断变异,诸多病毒同细菌的混合感染,以及粗放的管理,表明后蓝耳病时代猪病防控面临更大的压力。

3.1 病毒病更加猖獗

猪瘟、口蹄疫等老病毒在猪群依然广泛存在,其危害由于蓝耳病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加猖狂。猪场内狗的大批死亡原因,多数专家已经从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华中农大的检测报告统一了认识:伪狂犬病毒变异是这种神秘现象的病因[7-8]。仔猪水样腹泻2010年来在华东、华南和中南地区持续流行,即使管理水平很高的大型规模场也未幸免,导致仔猪、育肥猪大批死亡,在否认病原是库克病毒后,新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了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变异株的存在[9-10]。这些现象的发生,不仅表明病毒病更加猖獗,也表明猪群整体体质的脆弱。就像一座八面透风、四处漏雨的破房子,堵住了一两个大洞仍然解决不了透风漏雨的问题。

3.2 条件性致病菌肆虐

夏、秋季节的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乙型脑炎,春季和晚秋的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病、肺炎型链球菌病,冬春季节的支原体肺炎,都是在遭受蓝耳病病毒侵袭时“凑热闹”的角色。在接种亚型不相符合疫苗猪群,这些细菌病的来世更猛,常常导致患病个体体表症状不明显(饲养者熟悉的体表发红不明显)、或者示症性症状未显现时突然死亡。

3.3 普通病危害加重

夏秋高温季节的热射病,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下降,冬春季节猪舍封闭严密时的尘肺病,常年存在的玉米、麸皮的黄曲霉污染和鱼粉的大肠杆菌超标,预混料中铜、砷等微量元素和食盐的超标等,这些因素对于地方品种,可能构成威胁但不至于毙命,一些因素甚至不会构成威胁,如高砷、高铜、高锌日粮,曾经是饲料企业作为改善猪皮肤亮度、颜色,促进被毛顺畅的措施。但是在后蓝耳病时代,则成为体质下降的主因,常常诱发疫情。

4 回顾和分析

不论是自然感染的普通株、变异株,还是人为接种的弱毒株,只要是一种新型病毒的进入,猪群都有一个驯化、适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的临床表现,人们只有不断总结分析后才能够认知,这种认知需要表现、需要时间。同科学的认识论相反,猪场老板和专业户最害怕表现,最希望的是不表现。

4.1 蓝耳及其成因

目前收集的容易观察到的蓝耳病临床症状:从耳尖开始,逐渐扩展到整个耳面的鲜红、暗红、蓝灰色,会阴部“一过性”蓝紫色斑,臀部、荐部、肩部淤血的蓝紫色斑。眼睑鲜红色的“红眼镜”和眼睑呈现蓝灰色的“紫眼镜”。母猪的流产、分娩期推后,产弱胎、死胎、木乃伊。

不论是普通美洲株,还是变异株,或者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作为动脉炎病毒科的小病毒,其接触传播为主的传播方式、肺脏间质细胞为其靶细胞的特性,决定了在猪群内传播和体内增殖的渐进性。在这个渐进性的过程中,首先影响的是猪的肺脏的气体交换功能。动物体自我调节的本能,又使得气体交换功能的下降通过心室收缩压的升高予以补偿。所以,在解剖检查时,能够看到肥大的心脏或肥大的心室。如果收缩压、舒张压能够同步升高,猪体内血液循环就能够维持正常。但是随着猪舍内病毒不断进入肺脏和已经进入肺脏病毒的大量增殖,收缩压的增高总是先于舒张压的增高,当体质下降到舒张压增高难于同步时,在循环末梢就会出现微动脉供血量大于微静脉回血量的状况。此时由于猪体构造的原因,头部动脉流向耳部的分支埋藏较深,长白或中国地方良种等垂耳型猪,由于双耳下垂,耳动脉分支几乎没有角度平直的通过,约克夏、汉普夏等立耳型品种则稍有弯曲;静脉血管埋藏较浅,对于垂耳型猪,有向上的弯曲迂回,而那些立耳型猪种,耳静脉分支以小于90°的锐角通过。不难理解,垂耳型猪种耳部的血液循环在正常的情况下需要比身体其他部位较大的压差才能完成,患病时压差缩小,耳部首先表现出血液循环的回流障碍、耳面远端微动脉首先爆裂出血、组织淤血的鲜红、暗红、发蓝(游离于组织液中铁离子)症状;立耳型猪种由于耳静脉分支呈锐角的原因,这些症状更容易出现。同样道理,眼睑也随着病程的进展呈现“红眼镜”到“紫眼镜” 的变化。会阴部的“一过性”蓝紫色斑的出现,同耳部发红变蓝的原理大同小异,相同的是该部位的静脉弯曲大于动脉,不同的是由于两腿的不断走动,便于血循回流障碍的疏通,否则就没有“一过性”表现。臀部、肩部、荐部的淤血斑则是微动脉管爆裂后组织淤血的表现。

蓝耳成因分析的启示,就增强对蓝耳病的抵抗力而言,在“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的过程中,“长白二元杂”母猪应当是首选母本,

4.2 繁殖障碍是猪群天赋的自然表现

对于妊娠母猪,肺脏渐进性气体交换功能的下降,直接影响脐动脉血液的氧分压。妊娠前期,胎儿体积较小,较低的氧分压依然能够维持其生命活动。但是随着胎龄的延长、胎儿体积的增大,需氧量急剧上升,功能受损的肺脏难以满足需求,心脏的代偿性搏动和收缩压的增加也难以满足其需求时,胎儿出现陆续死亡,腐败后成为木乃伊,这是蓝耳病特有的木乃伊大小不同的根本原因。当然,随着母猪体质的下降,流产、分娩期推后、产程延长的发生水到渠成。部分年轻体壮的母猪不发生流产、分娩期推迟,只是生产的仔猪体质强弱不同,或有死胎,或有木乃伊,或壮胎、弱胎、死胎、木乃伊均有。

应当明确,不论是胎儿死亡,或是流产,都是母猪面临生存压力时的本能体现,是其天赋的自然表现。对人们的启示是,仔猪7日龄内大批死亡、流产、死胎中有大小不等木乃伊现象的出现,是母猪群遭受病毒侵袭的极端反应,管理者应当立即开展筛查,并依据筛查结果,采取免疫、治疗、隔离、淘汰等相应处理措施

4.3 猝死的必然性

同人类不同,猪没有汗腺,呼吸器官既承担气体交换的任务,也要承担多余体热的散发任务。所以,肺脏在其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地位比人要高。同样道理,因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地位重要,可塑性也非常强大。自然环境中,野猪仔出生后,很快要跟随母猪奔跑,肺脏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家猪在规模饲养状态下,后天锻炼肺脏的机会几乎被剥夺殆尽,肺脏锻炼的不足,是规模饲养条件下猪抗病力、抗逆性下降的基本原因,当然是染疫发病的伏笔。其次,猪舍空气质量的低劣, NH3、H2S、CO2等有害气体的超标不断刺激上呼吸道,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多也不利于猪的呼吸。其三,粉料、颗粒料、自动料仓等一整套干料喂猪工具和器械的使用,使得猪在采食时吸入了许多附着有病原微生物的粉尘,提高了尘肺病、支原体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其四,广泛存在的猪瘟病毒无时不在中和猪瘟抗体,当猪瘟抗体低于保护阈值时,猪体通过加快心搏频率、加快血液循环予以抵抗。其五,部分猪群中不同程度存在的口蹄疫、圆环病毒,以及变异强烈的蓝耳病病毒,在损害肺脏影响其功能的同时,又可直接导致心脏的损伤。

试想,在一个上述五种因子不同组合的猪群,一旦遭受蓝耳病病毒攻击,肺脏功能下降,需要通过心脏快速波动补偿时,心脏却因损伤(口蹄疫、圆环病毒)无法承担,只能是生命活动的终结。同样,当猪瘟抗体下降到低于保护阈值时,急需加快心搏,受到损伤的心脏无法完成,也只能停止生命活动。同理,当一个猪群的猪瘟抗体降低到谷值时,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口蹄疫、圆环病毒,随便哪一个、或以组合形式攻击猪群,就是难以抵抗的骤然袭击,病程缩短、难以见到示症性病变的猝死,是必然结果。

要命的是,现阶段即使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猪场,也存在两种以上的不同组合。哪些条件简陋、管理水平低下的猪场,常常呈现三或四种组合。所以,120 kg以上育肥猪、经产母猪群的无预兆猝死,成为后蓝耳病时代临床猪病的一大特征。

4.4 示症性症状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人们对猪蓝耳病的认识不断丰富,通过多种临床表现的综合分析,多数猪场兽医能够判断该病。归纳起来,示症性症状有如下几个方面。

4.4.1 繁殖障碍 多数感染母猪有产死胎、弱胎、木乃伊的记录。妊娠期满却没有临产症状,需要使用催产药物才能启动分娩。弱胎增多,即使群内母猪没有生产木乃伊记录,但是所生产仔猪在7日龄内无明显异常大量死亡,或抗病力下降极易感染,断奶仔猪成活率低于75%。

4.4.2 呼吸综合征 群内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易发呼吸道疾患。突出的表现是呼吸频率的加快至40~60次/min。这一点经常被饲养员忽视,待出现明显喘气症状时,多数呼吸频率已达到80次/分以上。解剖检查可在胸腔的肺脏、心包膜,腹腔的肝脏、肠系膜见到不同程度的放线杆菌、副放线杆菌感染。

4.4.3 体温变化 测试多头病猪,会发现体温均在40℃以上,没有低于40℃的个体,也没有超过40.5℃的个体。不同群体、不同发病日龄的表现会有差异。如40.1~40.3℃,40.2~40.4℃。同一群体内发病个体的体温一致性很强,多数在0.3℃之间。其次,管理水平越低的猪群,体温一致性越明显。其三,随着病程的延长,体温缓慢上升,但是不超过40.5℃。体温40~40.5℃是本病的特殊表现。

4.4.4 病程进展 7日龄内仔猪,发病个体多在3天内死亡。断奶前后发病个体,在发病2-5日间陆续死亡。保育猪则在3~7 d间死亡。转入育肥舍内的30~60 kg阶段,为高发病年龄段,转归期3~12 d。60 kg以上较少发病,一旦发病则预示猪群疫情的到来,死亡可见于病程的3~15 d。60 kg后,病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这种现象提示人们,三元杂商品猪,只有体重达到60 kg后,才能形成对本病较强的抵抗力。(未完继续)(编辑:狄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