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实用文档 > 自荐简历 >

自荐简历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发布: 2021-10-01 10:06:51   阅读: 次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这是一个特殊的开学季,因疫情影响,广大中小学生在家又经过了一段长长网课期,进入五月份,各地中小学校陆续开学复课。面对开学,不同的学生会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于一些本身就存在心理或者精神障碍的孩子来说,会比其他时段更严重。开学焦虑、学习压力过重、人生观坍塌、亲子关系矛盾......各种原因交织,最容易出现“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孩子在压力下无所遁形,从而在冲动下犯错。家长、老师一定要注意开学季学生的心理变化! 一、近期中小学生跳楼事件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案例 也许是因为疫情隔离太久,亲子关系恶化;
也可能是因为网课压力山大,难以疏解;
或者是因为近期集中复课又临近考试,压力倍增……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中小学生跳楼事件一起接着一起,幼小生命接连逝去的背后,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

2020.03.03,河北石家庄,一名12岁学生,因上网课不积极,被家长严厉训斥了几句后,一时想不开,从楼上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03.24,河北邯郸,一名9岁学生,因未按时完成作业,曾被老师踢出“钉钉群”,从15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04.07,江苏南通,一名15岁初二男孩从19楼坠落,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04.12,陕西商洛,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跳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04.13,安徽合肥,一名15岁学生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扬言要跳楼。幸好被派出所营救。

2020.04.13,江苏无锡,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竟跳楼自杀,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2020.04.26,安徽知名高中巢湖一中,一名17岁高一男生,因学习压力太大,跳楼自杀身亡。

2020.04.26,在安徽省郎溪县某中学的开学日中,七年级女生刘某某在搬宿舍时,突然从四楼阳台上后仰坠楼,重伤身亡。

(二)数据统计 这些不是个例,根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数据,中国是儿童自杀率最高的国家:“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而在开学季,各种矛盾交织,最容易出现“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孩子在压力下无所遁形,从而在冲动下犯错。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 (三)原因分析 那么造成这些行为的原因,就是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压能力。心理素质差的孩子,往往受外界影响较大,在心理暗示中会给自己施压。会在潜意识里把这些问题代换到自己很多方面,进行强制性的自我缺点延伸。他们的做法往往是自我打击、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自我折磨。而且出现这些问题时,他们哪怕进行了自我否定,也不会考虑修复这个问题,而是选择把情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甚至是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备受三个“凶手”的折磨。

“凶手”一:学习压力 中国儿童在自杀原因的排列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一篇名为《如此“培优”令人心疼》的文章,是一位爸爸写的,他讲到一种奇怪的现象: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都拿来陪孩子上“培优班”。除了工作之外,妈妈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空闲。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被妈妈逼着“培优”,周末也没休息过。六年来,孩子早晨6点出门,晚上11点休息,上的“培优班”不下30个。经常8、9点的时候,孩子就没声儿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睡得真香,手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极了。上初中后,孩子的白发越来越多,看起来像个小老头。医生说孩子是精神压力过大,按医嘱吃核桃、吃黑芝麻,还是不见好转。

被“培优班”填满的生活,仍然在继续...... 被压力拽着走的感觉,就像绷紧的皮筋,一旦有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皮筋就可能松掉,或者直接崩断…… “凶手”二:道理多、感受少 爱与关心是维系情感的桥梁。只有爱存在,生活才会融洽,现在很多学生自闭自卑、不善交流沟通,也与父母没有及时引导有关。

中国的父母,教育孩子时第一件事就是喜欢跟他讲道理:
男孩哭了,爸爸告诉他:“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   孩子不愿意把玩具送给别人,妈妈说:“好孩子应该懂得分享。”   孩子没有跟别人打招呼,家长这时会教他:“见到长辈要主动打招呼,这是基本的礼貌。” 作为父母,他们总是急于教给孩子生活的道理、正确的做法,却忽略了一点:孩子当下的感受。

在一个只讲道理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讲赢,孩子总是受挫的状态,他学到的沟通模式就是忍受。

然而忍受是有限度的,总会有一天,太多积压的情绪到达一个临界点时,便会演变成很难收拾的“大麻烦”。

“凶手”三:错误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一个经常被误解的概念。

真正的挫折教育,指的是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去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而不是在孩子正高兴时,突然喊停,扰乱他们的兴致。打断快乐,不是磨练,而是折磨。可现实中,不少父母是后者——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故意不让孩子开心,也就是所谓的“打击教育”。甚至,有的父母还不停地跟孩子的需求“较劲”。孩子需要什么,偏不给他什么;
孩子想往东,偏让他往西。

就是因为这种教育,一些孩子变得更加脆弱,更加怯懦。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失去主观能动性的行为。长期接受“挫折教育”的孩子,就如同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做这项实验中不断被电击的那群狗一样。后来,持续被电击的狗习惯了电击的疼痛,也接受了自己的痛苦不可逃避的事实。所以最后即使笼门打开它们也不逃出,而是躺在地上呻吟颤抖。

关键是,父母这样做时,并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反而觉得:这没什么不对啊,我自己也没被满足过啊,不被满足是常态啊,不快乐也是常态啊…… 不能老是让孩子开心啊,老是开心,才是有问题的。

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快乐的能力。以后,他再遇到快乐,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不对的,自己不应该快乐,所以,他主动掐断这种积极的感受,回归到一种平淡,或痛苦的状态。

二、疫情时期,孩子的心理可能出现哪些不良反应? 在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孩子们的正常生活被打乱,精心策划的家庭旅行没有了,春节及假期的各种聚会取消了,不能约上三五小伙伴一起玩乐,并且还要经常被逼着洗手、戴口罩,学校推迟了开学……这种长时间在疫情阴影下、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与外人隔绝的居家生活,确实会给人们带来紧张、恐慌的心理。而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化的需求在增加,情绪有较多体验但控制能力不足的阶段,对于疫情的关注加之生活空间的缩小会让学生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交往和躯体方面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包括:
在认知上,可能因为过多摄入疫情相关新闻和真假难辩的消息而无法对疫情作出科学的判断,甚至会出现灾难化的想法;

在情绪上,会出现无聊、烦躁、憋屈、消沉、抑郁、易怒、恐惧等各种不同的困扰;

在行为上,正常的学生、生活作息时间被打乱,会无所事事,懒于学习、不思读书或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

在人际交往上,会产生人际交往范围极窄(缺少同伴交往)、交往能力和欲望都下降、易与家人争吵等问题;

在躯体化反应方面,可能会出现无明显原因的疼痛问题、消化系统问题、饮食问题和睡眠问题,也可能因为对疫情的担忧出现过度关心自己的身体症状或出现反复洗手、消毒等行为。

三、面对开学,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开学焦虑症” 开学了,有的同学还留恋在假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之中,一想起上学,心里多少有点不乐意,难免会出现开学焦虑症状。有的同学在寒假里作息时间完全打乱了,饮食也没有了规律等,想到上学,就会难受。面对开学,如果学生表现出焦虑、抗拒、情绪暴躁、精力不集中,有的甚至在身体状况上表现出胃痛、失眠、易疲倦等症状,这就是心理医生们所说的“开学焦虑症”现象。这些表现都是人潜意识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一些不愿面对的、不认同的、被压抑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而造成的。

开学前,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引起家长的重视,注意与孩子多沟通交流,及时查找孩子焦虑的原因,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从家庭到学校的平稳过渡。

孩子开学焦虑症状的主要原因分析:
(1)学习压力大。如果孩子感觉到学习压力大而不愿去学校。父母应与孩子一起查找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而不只是一味简单粗暴的要求孩子成绩好。同时告诉孩子如果觉得压力大而感到过度紧张或焦虑,可以主动与父母老师进行交流,也可以适当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做些放松运动。

(2)因疫情对学校环境的不适应。疫情让孩子懂得了自我保护,开学意味着改变与亲人的居家生活到人员较多的学校里去,有些孩子可能对学校人群环境感到恐惧。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学习有关公共卫生和防控疫情的知识,帮助孩子对疫情有个正确认知,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估现实情况,根据教育部和学校的安排,告诉孩子,目前国家是在疫情可防可控的现状下允许孩子进校的,不用恐慌,同时叮嘱孩子到学校只要按学校要求去做,做好防护,他会是安全的。

(3)作息时间、生活状态不一致。孩子在家上网课,节省了上放学路途时间,课余时间相对宽松,尤其是家长不能在家陪读的学生,学习状态相对懒散,开学季可能会对学校相对紧张的作息时间有抵触情绪。家长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在家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和要求,克制自己的惰性,保持精力集中,尽快适应学校学习生活。

(4)心理的不适应。在家舒适享乐的生活方式会让学生们留恋居家的日子,长时间放松的状态不能适应即将到来紧张的学习节奏,会导致他们对开学产生抵触情绪,不想上学。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学习上的压力,注意多些时间来陪伴孩子,与孩子聊聊学校的有趣事情,帮助孩子度过这段适应期。

四、心理疏导,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孩子心理防护? (一)留心观察孩子异常情况 疫情突来,也让一些预料不到的意外变化突来,作为家长一定要多注意观察孩子的点滴变化,让孩子健康成长。新闻、网络、视频关于病毒、疫情、死亡的消息铺天盖地的袭来,一下子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小朋友们感受到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恐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焦虑、恐惧就有可能通过反常的行为表现出来。比如:晚上频繁醒来、哭闹,害怕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
总是问:“妈妈、爸爸,你不要离开我好不好!”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
他们对事物小心翼翼,饭量减少。或者,突然变得很胆小,平常很喜欢玩的玩具或游戏都不愿意参加了;
还有可能出现尿床、反复吸允手指、咬指甲这样的行为。出现以上反常情况,家长要特别注意! 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 (二)体谅孩子的处境与困难 没有喘息时间的课表,没有丝毫放松的学习要求,无限度拔高的课程难度,如山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和排名……他们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如同机器,缺乏和朋友师长的沟通,缺乏心灵安慰。

在学习之外,找不到生活乐趣。所有这些,以一个孩子稚嫩的肩膀和心灵,本就承受艰难,如果再加上一点点意外,引发崩溃是必然的。

我知道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压力山大,来自分数和排名的压力让他们难以松懈,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至少应该随时换位思考。

与孩子“同情”,体谅他们的心境与困难,在鼓励他们奋进的同时,也告诉他们,路不仅仅只有一条,如果你太累了,可以歇一歇。如果你这条路走不通,换个思路另走一条。

(三)想尽办法疏导孩子减压 说实话,我对大环境也无能为力,但我至少会想尽办法为孩子减压,给她一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给她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免于崩溃的力量:
让她觉得,世上的路有千万条,她在每件事情上都有很多选择。

让她知道,这世上没有真正的绝境,珍惜自己,活着,才能感受更多生活的美好。

我孩子的英语老师经常说她,最大的优点就是脸皮厚,骂不怕。有的孩子一骂就哭,她是随便骂也不怕。她也不怕被拒绝,所以有勇气去尝试去挑战很多东西。这种强大的背后,就在于她知道自己有支撑,有退路。

(四)让孩子感觉生活的美好 而如何让孩子留恋生命,我觉得唯一的法子就是让他们感觉生活的美好。很多家长老师都堕入一个误区,就是孩子应该把百分百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该浪费时间。

而我始终告诉孩子一点,只需要花百分之七十的精力在学习上,其他的时间,要拿来享受生活,看书、做运动、跟朋友聊天。

耍好了才有精力去学习,哪种生活都是学习,不是在书桌前正襟危坐苦读才是学习。

单就学习每一种功课而言,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标准,但不必要去追求每一科的最顶点或和最牛的人比拼智力。

世界上活得最开心的,并不是站在每个学科最顶端那个人。水满则盈、月满最亏,绷得最直的那根橡皮筋最脆弱,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才好。

(五)给孩子真正的挫折教育 什么是挫折教育,很多人认为让他们吃苦就是挫折教育,比如非常沉重的学习任务,让他扛下来,比如打骂和羞辱,让他麻木起来…… 其实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他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给他勇气,教他方法,陪他跨过一道道沟坎。而不是挖个坑让他掉下去,再让他自己爬起来,他爬不出来就叫脆弱。

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平和心态,珍惜自己孩子的那缕香。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及时与教师沟通,寻求教师与孩子同学的帮助。教师在开学前要注意对学生情况进行了解,及时对有些焦虑的学生采取鼓励措施,即使是线上也要与班内同学协商,组织一些调动学生兴致和积极性的活动,引发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致和期待。

五、面对升学,如何帮助孩子觉着应考? 今年,因为疫情影响,中高考推迟,复习压力大。作为中(高)考孩子的家长,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帮助孩子沉着应考? 在中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家长们可以以“隐者”的智慧,助力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让梦想照进现实。

1.问题点到即可切莫唠叨。这个时期的孩子处于青春期,他们会把自己的压力全部转化成叛逆,并且会为自己的叛逆找出很好的借口,那便是升学的压力,从而用来对付自己的父母,以此找一份心理的平衡。这种心态确实会让家长们崩溃与不理解,但现实就是这样,你越是唠叨,他们越是和你对着干,所以说,将问题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并点到即可,千万别唠叨。

2.掩藏好家人的焦虑。其实很多学生的压力与焦虑,和自己的父母与家人以及外界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以及家人把自己的那些焦虑表现给孩子看,或者在孩子面前谈论今年招生形势有那些不利因素,一定会引发孩子的烦躁与焦虑,更会加大孩子的身心压力。所以在孩子面前,纵然家长有很多压力和焦虑,自己找地方发泄去,别表现给孩子。

3.适当关心不可突然过度。孩子是非常敏感的,这个时期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孩子敏感的捕捉到,让孩子产生很多的联想。比如父母会觉得孩子学习很累,就会多一些关心。这种突然过度的关心,会让孩子感觉到压力重重。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以及家人的关心不要过度,适当关心就是给孩子减压。

4.让孩子自主安排学习。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学生都会被各种学习任务占据所有时间,这个时期的孩子几乎没有任何空余时间。孩子们有自己的时间计划安排,作为家长,不要过多的干预孩子的学习。孩子有时学习累了,听听音乐,看看杂志,也是完全可以的,这时的家长千万别上前指手画脚,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5.鼓励孩子切莫讥讽。孩子目前的小测验有可能较多,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测验中,孩子的成绩可能会出现一些起伏。切莫孩子考得好父母就骄傲的不行,考得不好便垂头丧气,或者对孩子讥讽、嘲笑甚至进行人格的侮辱。孩子没考好,本身自己就会情绪不高,父母给予鼓励与激励才能让孩子打起精神更加努力。反之,会让孩子出现厌学心理,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就不好了。

6.切莫用别人家的孩子刺激孩子。这是很多父母特别喜欢用的方式,但是对即将升学的孩子来说,这简直就是烦到极点的行为,会让孩子产生厌世的悲观心理,还会导致孩子出现其他罪恶想法与行为。如果你想刺激孩子让其更加努力,不妨偶尔和孩子谈一谈未来的美好,鼓励孩子用好成绩来实现这些美好,千万不能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你家的孩子。

7.给孩子适当自由别把孩子当“贼”。在家里面,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贼”,自己则当起了家里的“警察”。孩子在屋里学习,父母要么去送杯水,要么去送点水果,其实就是想监视孩子是不是在学习,你的监视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心理与强烈的反感。所以说,别把孩子当“贼”防,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让孩子适当自行安排。

六、心理疏导,学校和教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心理防护? 疫情给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了猝不及防的改变,不少学生心理上发生变化,产生不适。

(一)建立心理健康干预制度,抓好摸排建档 学校要建立健全危机干预制度,对学生心理和行为出现危机信号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进行预警。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复学后的心理状况,各班主任、任课教师仔细观察并提高警惕,对出现情绪和行为危机信号的学生,及时联系心理教师开展评估和辅导。开展一次摸排。开学第一周,根据《中小学心理高危学生筛查和干预流程》对中小学心理危机情况进行排查筛选,尤其针对受疫情影响的八类心理高危学生,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动态观察表》逐一开展清单式的心理排查,对心理高危对象开展及时评估、辅导甚至转介,提高心理危机教育的精准度。完善一次建档。对排查出的心理高危学生,及时建立心理危机档案,心理教师及时评估心理危机类别,一人一档案,一人一帮扶。对心理危机学生制定分类干预方案,一人一方案,完善危机转介机制,及时将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介至相关医疗机构就诊,提高心理危机处置有效性。

(二)开好主题班会、家长会、教师会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为学校教育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素材,不论是身体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理想、信仰、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还是英雄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奉献与超越教育等,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教育素材。学校要结合年级、班级实际,及时、积极安排和组织开展心理主题班会,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筑基。

开好一个家长会。建立家校联动安全防护网,通过高质量网上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云课堂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建立家校联系网络平台,及时向家长反应学生在校心理状况,推送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信息包。

开好一个教师会。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大学习,积极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学习并掌握一些心理干预技巧,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并化解在苗头阶段。

(三)认真组织好一次全员性谈心交心活动 今年春节假由于疫情关系,学生在家时间较长,各种问题的引发都可能导致学生发生改变,所以开学后班主任要及时开展一次全员性学生个别谈话,及时了解学生的当前状况,以利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指导。重点是掌握以下情况:一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二是学习困难的学生;
三是家庭突发变故的学生(包括家庭灾病、亲友疫情问题影响、个人突发身心问题等);
四是父母离异、问题家庭、缺失监护的学生;
五是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学生;
六是孤儿、残疾学生、残缺家庭学生;
七是心理、行为问题学生和思想偏激学生;
八是具有其他先天、后天隐患疾病学生;
九是青春期发展问题学生;
十是容易霸凌他人的强势学生和被霸凌的弱势学生等。及时摸清班级、学校各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的制定出应对之策,才能防患于未然,确保学校安全、师生安全。

开学后,要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动态观察,对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家长进行辅导访谈等。

(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心理健康宣传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比较系统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作秀式的组织一些心理课堂讲授和专家咨询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学校要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环境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情操熏陶、心智启迪的作用,使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健康的心理教育。

一要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校园的隐形文化涵盖校园风气、班级风气和人际关系等等,其中校园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影响力比较大。班集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在班级里面学生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要丰富学生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之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活跃,情操得到陶冶。

二要重视更新教师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教师要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设定、实施步骤、最后评估之中都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通过教师的行为意识影响、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学生个人的性格、思想的成熟与整合。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三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活动的相互融合。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园里面的主要活动,教师要在课堂上多留意学生的情绪和状态,对待学生要亲和,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当学生对于学习有抵触情绪的时候要适时调整,及时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有效学习。

四要发挥环境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学校人人皆育人、事事皆育人、处处皆育人,要重视发挥每一块草坪、每一颗树木、每一片墙壁、每一个活动、每一个不良事件、每一个善举力行的育人功能作用,善于抓住机会,及时开展育人活动,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完善提供机会。疫情后开学,要重视讲好疫情故事,疫情中那些不畏生死的白衣战士、人民警察、志愿者、政府工作者、科研人员、人民军队以及自觉遵守政府要求的普通民众,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催人泪下、催人奋进,满满的正能量,有利于弘扬正气、励志奉献;
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责任底线的世界观、大义当前的人生观、良知保障的价值观、智慧人生的幸福观。那些形形色色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傲慢无知的极端自由主义者、玩忽职守的公职人员、不守规矩不配合防控损害公众利益的自利者、恶意传播病毒故意隐瞒旅居行程的恶行者、造谣中伤扰乱者、妖魔化抹黑中国的敌对势力等,一个个丑恶的形象,足以拷问灵魂,警示大众,警醒国人,是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三观教育不可或缺的材料。学校要通过认真办好校园广播、学校宣传栏和班级手抄报文化栏,用先进的文化引领人,用积极的文化教育人,用高尚的文化感染人,用健康的文化熏陶人,用优秀的文化激励人,促进青少年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认知得到提升,情感得到升华,行为得到改善,意志得到锤炼,精神得到熏陶。

(五)持续关注和追踪心理问题较严重学生 关注和重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对其提供充足的情感、生活和学业支持,开展有效心理辅导,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应对、及时上报。特别关注在疫情前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追踪评估,结合以往辅导记录,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协助其维持心理健康水平。特别关注来自重点疫区或身边有亲人感染新冠病毒并对此感受到焦虑和压力的学生,提供支持性心理辅导,积极改善其周边人际环境,减少可能的排斥和歧视。特别关注在疫情期间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开展行为矫正,协助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特别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其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

针对受疫情影响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提供长期专业心理干预、转介和支持服务。持续关注和追踪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学生,并联合家庭、班主任和社区共同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要向师生推介社会心理服务官方资源,掌握向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寻求专业支持的方法,提高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能力。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精神疾患的师生,学校应做好隐私保护,设立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家长或亲属,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联合家庭、社区及医疗机构将各项流程措施落实到位。

(六)合理调配教学时间,保持一张一弛的教育教学活动 本学期由于疫情关系,开学晚,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繁重,要预防以抓教学质量为借口,随意压缩、减少学生应有的体育、艺术、德育、禁毒防艾、安全演练、法制教育等活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实践活动,一张一弛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心理成长规律,通过活动载体有利于创设教育情景、锻炼学生、促进成长;
要认识到教育活动与教学活动相互促成的关系,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理想、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学习意志与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相互促成的关系;
要认识到我们强调办学一定要重视质量观,指的是科学的质量观,是全面的质量观,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质量观。磨刀不误砍柴功,各校更要抓住疫情期间发生的各种故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理想信念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积极、阳光、向上、向善、爱国、勤奋的感情,促进自我实现、激励超越自我,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把青少年学生高昂的激情、热情引导到严于律己、勤奋学习、爱国奉献的崇高追求上,落实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师生交往中,真正实现成人、成长、成功、成才,真正实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真正实现身心健康成长、人格健全完善、学业不断进步。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仿佛一夜之间,家长们会发觉,孩子真的长大了。他们变得敏感、叛逆,脾气也大得不得了,一说即跳。此时,老师和家长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要试图去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与他们良好沟通,引导他们走好人生的特殊阶段。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全社会需共同努力,一起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