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应用材料 > 申报申请 >

申报申请

警惕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发布: 2021-02-19 04:11:30   阅读: 次 【   

从1980年到1999年的20年间,北京地区45至54岁的男性因冠心病死亡增加了120%,55至64岁增加了50%,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正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欧美国家由于健康的防治理念,心血管发病比率正逐步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如我国仍然在持续上升中并超越肿瘤成为第一致死原因。大众对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心血管疾病持续高发的主要原因。

对危险因素全方位干预

高血压在我国每年新发500多万病人,总人数超过两亿,我国糖尿病人总数也已超过四千万,而目前身高体重比超重的人群有2.4亿。虽然遗传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容易出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危险因素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增多,与近几十年来肥胖人口增加息息相关。肥胖刚出现的时候只是体型改变,但在长时间看来却和心血管疾病存在必然的联系。

曾经有一个美国医生指出,在美国心血管医生头疼的是满眼的胖子,但在中国到处都是抽烟者和儿童小胖子。对危险因素的控制,不能只是控制某一个方面的危险因素。经调查显示,胆固醇平均水平过高是冠心病死亡增加最主要的因素。而吸烟、肥胖、糖尿病、长期静坐等都是导致胆固醇升高的危险因素,所以要对所有的危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干预。

合理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对于中庸的治疗来说,以前针对“三高”患者的治疗着重于“强化”。

治疗上以前习惯于把血压、血脂、血糖的数值尽量控制得很低。但根据实践的结果来看,如果把血压降低的太多也不好,比如把收缩压降到120以下,冠心病发病事件特别是老人又会增加;如果把血糖过度控制,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而低血糖是致命的危险因素,许多降糖的药物在降血糖的同时也容易使病人发胖;而对于胆固醇来说,降到多少目前并没有科学的依据。目前对血压、血脂控制的研究出现了J型曲线,即人们降血压血脂到一定程度又容易反弹。

对于患者来说,自我过度的控制也不见得是好事情。比如以体重来说,第一步需要降5%至10%,并维持这个水平在半年以后,再次降低自己的体重。如果急剧的降低体重,容易出现反弹并可能出现其他的疾病。

最应该注意的是,对心血管疾病只有重视预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比如要让大众了解到吸烟对心血管的危害,肥胖是一种疾病并非富态等等。另外,注意血管硬化的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血管硬化密切相关,就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宏宇教授指出的:“血脂高、血压高、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和事件必须有一个共同的通路,就是血管,血管如果是正常的,即使在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引起的病变也并不严重,因此,人体中真正需要安装‘警报器’的地方应该是血管。”

糖尿病人,谨防血管病变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它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使患者致残、早亡。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患病率比无此病者高3倍;而且糖尿病心血管病发生的时间比无此病者要早,30岁以下的糖尿病病人就可得冠心病,正可谓“30岁的人,60岁的心脏”; 同时,出现并发症后比无并发症时的医药开支高出25倍。死亡率更是居高不下,45岁以下糖尿病病人死于心脏病变的比率较无此病者高10-20倍。因此糖尿病的早发现、早控制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在我国4000万糖尿病患者中,主动就诊的只占1/3,有70 %的人不知道自己患的是糖尿病。而这1/3的就诊病人中,治疗达标(做到规范治疗)的病人又仅占1/3。多数病人只有被动的等到出现并发症时才去就医。据统计,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初诊时已经合并有体内大血管病变了。

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过程:血管弹性下降,僵硬度增加。随着年龄增大或者危险因素增加以后,血管壁会逐步增厚。这样内皮细胞损坏了以后,会有血脂沉积。随着年龄的增大,随着糖尿病持续的作用,血管管腔会越来越窄,这个过程是逐渐发生的。

一般情况下,当血管狭窄70%的时候,这个人活动的时候能产生一些心绞痛的症状。如果这个病人的狭窄大于90%的时候,即便没活动也有心绞痛的症状,到最后形成血栓,就导致了心肌梗死。

血管病变的检查早期发现有几种方法。比如说冠状动脉造影,这是一个介入疗法。还有一些新的简单无创的办法,叫螺旋CT也可以看到。

检查的意义在于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在动脉出现僵硬度增加,或者轻度狭窄的时候,采取积极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