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应用材料 > 交流发言 >

交流发言

低剂量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用于肺癌患者早期筛查的效果

发布: 2021-05-09 04:07:17   阅读: 次 【   

【摘要】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早期筛查中低剂量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2月收治的50例早期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对5 mm CT图像和1 mm重建薄层CT图像相关肿瘤征象进行比较。结果:在≤10 mm组和磨玻璃结节组毛刺征的显示中,1 mm层厚图像优于5 mm;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的显示在磨玻璃结节组、≤10 mm组和10~20 mm组比较,1 mm层厚图像优于5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mm组和10~20 mm组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显示比较,1 mm层厚图像和5 mm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患者早期筛查中低剂量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 肺癌; 早期筛查; 低剂量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

Low Dose Helical CT Thin Slic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for Early Screening of Lung Cancer Patients/LI Tian-heng,ZHANG Zhi-gu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22):122-124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low dose helical CT thin slic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early screening of lung cancer patients.Method:From September 2013 to February 2016,50 patients with early lung cancer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all patients underwent CT examination,the 5 mm CT images and 1 mm reconstruction thin slice CT images related tumor signs were compared.Result:In sentus display of 10 mm group and ground glass nodule group,1 mm thickness image was better than 5 mm,in air bronchogram and vacuole sign displayed of ground glass nodule group,10 mm group and 10-20 mm group,1 mm thickness image were better than 5 mm image,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Vascular convergence sign,pleural indentation displayed of 10 mm group and 10-20 mm group,1 mm thickness image and 5 mm imag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 low dose helical CT thin slic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early screening of lung cancer patients is effective.

【Key words】 Lung cancer; Early screening; Low dose helical CT thin slice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Panyu Area,Guangzhou 51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22.036

臨床上肺癌属于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肺癌患者占全球肿瘤患者总数的1/3,且患者五年生存率较低[1-3]。为提高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五年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及早对其进行诊断与治疗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显示,采用低剂量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对早期肺癌患者进行筛查,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检出率[4-6]。本研究主要针对肺癌患者早期筛查中低剂量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6年2月就诊本院的早期肺癌患者中50例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42.05±2.12)岁,其中女39例,男11例,所有患者各项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均和早期肺癌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均经过手术病理被证实为早期肺癌,平均癌灶直径为(10.89±8.89)mm,35例患者为磨玻璃结节,15例患者为癌灶为实性结节。30例癌灶直径为10~20 mm,20例患者癌灶直径≤10 mm。

1.2 方法 检查仪器为东芝Aquilion-CX64层螺旋CT,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要接受全肺常规扫描,具体参数设置为:螺距:1.0;间隔:5 mm;层厚:5 mm,50 mAs,120 kV。完成常规扫描之后进行重建,薄层肺窗图像间隔为0.8 mm,层厚为1 mm。检查仪器为西门子 Sensation40 层螺旋CT,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肺常规扫描,具体参数设置为:螺距:1.4;间隔:5 mm;层厚:5 mm,50 mAs,120 kV。完成常规扫描之后进行重建,薄层肺窗图像间隔为0.7 mm,层厚为1 mm。对常规5 mm CT图像和

1 mm重建薄层CT图像相关肿瘤征象进行对比分析,并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和对比结果。

1.3 图像分析 本研究由3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早期肺癌患者的常规5 mm CT图像和1 mm重建薄层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对病灶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邻近结构改变情况、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等内部结构情况、棘突征、毛刺、分叶等病灶边缘情况进行重点观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肺癌病灶密度为依据,35例患者为磨玻璃结节,15例患者为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中包括混合磨玻璃结节25例,纯磨玻璃结节10例;将病灶大小作为依据,30例患者癌灶直径在10~20 mm,20例患者癌灶直径≤10 mm。相对于常规5 mm CT图像,1 mm重建薄层CT图像中的所有肿瘤征象显示均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1)边缘征象:在≤l0 mm组和磨玻璃结节组毛刺征的显示中,1 mm层厚图像优于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部征象:1 mm重建薄层CT图像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显示在磨玻璃结节组、≤10 mm组和10~20 mm组中,优于常规5 mm CT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图像在实性结节组显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癌灶周边征象:在≤10 mm组和10~20 mm组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比较中,常规5 mm CT图像与1 mm重建薄层CT图像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3 讨论

低剂量螺旋CT在不对病情诊断和病灶显示进行影响的前提下,能够通过辐射剂量来向临床提供相关影像学诊断信息[7-9]。现阶段,低剂量螺旋CT在早期肺癌筛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获得了显著的诊断效果。临床通常需要根据具体影像学表现来判断已经筛查出来的肺结节良恶性,所以在图像中充分显示出肺癌患者伴有的病灶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邻近结构改变情况、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等内部结构情况、棘突征、毛刺、分叶等病灶边缘情况是十分重要的[10-13]。通过对常规5 mm CT图像和1 mm重建薄层CT图像相关肿瘤征象进行比较,能够为科学鉴别结节提供更多有效信息。本研究通过分析充分证实薄层图像能够提高肺癌各種征象的诊断率[13-15]。薄层重建技术的主要优点能够避免图像受到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在薄层图像中将肺结节内1~3 mm小支气管影和小灶性空泡影清楚显示出来[16-18]。相关研究显示,在肺癌病灶中,空气支气管征的发生率在30%左右,但是在良性病灶中只占有6%左右,空泡征的发生率在60%左右,但是在良性病灶中只占有8%左右。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5 mm CT图像,1 mm重建薄层CT图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的显示在磨玻璃结节组、≤10 mm组和10~20 mm组中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性结节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薄层图像对肺结节内部特征的显示更加清晰、准确,可为肺癌早期诊断提供更大价值。

低剂量螺旋CT通过降低mAs达到减少辐射量的目的,这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图像信噪比,降低低对比组织细节分辨率,这会对诊断低密度小病灶造成较大影响[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薄层重建图像能够对低剂量弥补螺旋CT的不足,具体表现为:在10~20 mm组和≤10 mm组中,1 mm薄层图像能够清楚显示出≤10 mm组小病灶的分叶和毛刺征。相对于良性结节,恶性结节中肺结节边缘征象中毛刺征、深分叶征的发生率显著更高,在肺癌诊断上具有显著意义,在肺癌低密度小病灶边缘征像诊断中,薄层图像的应用价值更加显著,优势更明显。所以临床上可以采用薄层图像对低剂量螺旋CT所见肺内低密度小病灶进行鉴别与诊断,使患者不需要进行常规剂量的HRCT检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X线辐射量。对于短时间内还不能定性的肺结节患者,需要对其进行定期随访,在进行低剂量螺旋CT复查时,需要精确测量肺结节体积大小变化情况,仔细观察肺结节外周征象和边缘征象,提高对磨玻璃结节内实性成分的关注,薄层重建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以上各种细节要求,在后续随访过程中可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常规5 mm CT图像,1 mm重建薄层CT图像在≤10~mm组和10~20 mm组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的显示在磨玻璃结节组、≤10 mm组和10~20 mm组中,毛刺征的显示在磨玻璃结节组、≤l0 m组,1 mm重建薄层CT图像均优于常规5 mm CT图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肺癌患者早期筛查中低剂量螺旋CT薄层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将肺低密度结节、小结节边缘和内部特征清楚地显示出来,诊断价值较高,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华红伟,倪裕丰,王永杰,等.低剂量螺旋CT对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临床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4):558-560,563.

[2]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12(5):328-335.

[3]潘祖军.低剂量螺旋CT薄层重建在早期肺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C].中国康复医学会疗养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124-125.

[4]史利红.64排螺旋CT低剂量在高危人群早期肺癌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呼吸杂志,2016,36(4):258-261.

[5]高洋.小肺癌血管集束征CT重建技术的诊断价值分析[J].健康前沿,2016,25(11):153-154.

[6]鄢英男,张素艳,于铁峰,等.肺部局灶性磨玻璃结节MDCT 1 mm薄层重建后的影像学表现[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7,26(2):203-210.

[7]李永忠.胸部數字化X线摄影与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6):463-464.

[8]谭林林,续力云,王善军,等.多平面重建联合容积再现重建对肺小结节早期诊断的价值研究[J].浙江医学,2015,37(17):1424-1427.

[9]谭建有.螺旋CT诊断肺癌102例临床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5):5012-5013.

[10]傅礼洪,上官文博.多层螺旋CT征象诊断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2):2041-2044.

[11]严杰,王善军,陈志军,等.CT三维重建对微小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4,21(2):98-100,108.

[12]房芳,王松,刘玉莹,等.低剂量螺旋CT在中老年体检人群肺癌筛查的检出率与成本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16):4042-4044.

[13]温义成,江海涛,王明宇,等.薄层CT扫描及MPVR重建对肺内孤立结节诊断的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6):73-74,76.

[14]黄婕,邵勇刚.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3):42,45.

[15]李松林.为周围型肺癌患者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3):120-122.

[16]谭迎杰,颜剑豪.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1):44-46.

[17]张春芳,曾强,王维民,等.体检人群肺癌筛查低剂量螺旋CT检出率与成本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4):247-251.

[18]吴振东,孙宗琼,李刚,等.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肺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3):534-536.

[19]赵枝林,王任国,邓靖,等.螺旋CT诊断肺癌的临床意义与影像学表现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17,24(4):363-364.

[20]罗晓阳,刘权,王升平,等.基于社区的早期肺癌低剂量螺旋CT扫描筛查上海实践初探[J].中国癌症杂志,2016,26(12):996-1003.

(收稿日期:2017-06-16) (本文编辑:康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