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心得体会 > 工作体会 >

工作体会

关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三篇

发布: 2022-08-20 12:30:10   阅读: 次 【   

  关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三篇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真正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关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三篇文章,提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十九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一

  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概括了党和国家13个方面制度的显著优势。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切感到“人民”在其中的份量。

  科学制度体系始终筑牢人民这个根基。盘点新中国成立xx年来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时,国人普遍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发展的“底气”从何而来?这就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新中国70年的伟大奇迹,正是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靠人民的伟大力量创造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这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也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得人民拥护,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科学制度体系突出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全会强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这两个方面的显著优势表明: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防军事实力雄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的是我们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根据我们的国情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生生不息、永续向前。

  科学制度体系需要人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共建共治共享,就是要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实践需求和人民诉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样才会真正扬科学制度的显著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让人民拥有更大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心得体会二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宣言书,向全世界宣示“中国之治”开始扬帆起航。“中国之治”凝聚着总书记的远见卓识,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智慧,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梦想。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历史中走来,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注定中国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进而造就了中国道路鲜明的独特性。

  向新时代跨步,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全体党员干部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共同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进。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肯定了我们党治理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总体目标、工作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展望未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建立服务型政府,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迈入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坚持做好脱贫攻坚、扫黑除恶、乡村振兴,做到一步一个脚印,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建设成为惠及14亿人民的社会主义强国。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真正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心得体会三

  20xx 年 xx月xx 日至 31 日,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新中国成立 xx周年之际, 这一决定具有重大意义, 是为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 为中华民族万世开太平的重大举措。

  天下大治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

成熟稳定的制度,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中国封建社会曾在世界上长期领先, 离不开相继建立的郡县制、 科举制等制度;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和自我调节,也离不开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

这些都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历史需要。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 为生产高度发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 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同时, 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总要通过具体的制度体制来实现, 这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度重视研究国家治理, 但没来得及进行具体实践。

列宁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有善始而未善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回答好“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 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直在探索国家制度建设, 取得巨大成就。

但由于发展起点低、 外部环境复杂、 经验不足等原因, 一些制度还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程度, 一些制度经常变动, 一些不利因素还存在。xx57 年毛泽东指出,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 还没有完全建成, 还不完全巩固。

xx92 年邓小平指出, 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 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 更加定型的制度。“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 。

制度建设更有全局性、 稳定性, 管根本、 管长远。

中共十八大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正确回答了从马克思以来的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的问题, 那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 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 。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xx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
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 经受了实践考验, 已经逐步成熟。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可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 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

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 需要把自己的制度优势发挥好、 巩固好, 使之更加成熟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 优越性充分展现, 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熟定型。

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 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如果说,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回答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改革开放回答了如何在全球化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那么新时代将继续回答如何实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这无论对于中华民族还是社会主义事业, 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