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发布: 2020-06-15 04:27:30 阅读: 次 【小 中 大】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时,要提示注意:1)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2)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3)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
验素养
实验操作的全过程包括仪器调节、观察操作、仪器整理。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首先,实验前都要对仪器进行预备性调节,根据需要,有的仪器安装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仪器之间的联系也应满足一定要求。如电学实验中,电路连接要正确,还要考虑到观察、操作、检查的方便。在光具座上的仪器应保持共轴。测量仪表必须先进行零点调节。当某些条件变化影响到零点时,要重新调整零点。使用各种仪器必须按一定操作规范进行。对于违反操作规定的要禁止。操作要有一定的条理性。例如应在检查电路后,再接上电源的另一个接线柱,然后合上开关。观察仪表时视线应与刻度平面垂直。仪器整理要有一定顺序。仪器整理要有利于仪器的保养维护。如托盘天平游码归零,橡皮圈垫上;学生电源刻度盘旋钮旋到最小值;万用电表刻度盘旋钮拨离电阻档;等等。
3 利用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更新,培养创
新能力
3.1 大胆改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二物理教学中有导体和绝缘体内容,其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如果不通过实验教学,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这个实验如按教参指导做,实验现象不明显。笔者便向学生提问:你们有什么方法使这个实验现象更明显?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做的简单电路实验发现:用两节电池给灯泡供电比用一节电池供电灯泡要亮些。于是学生建议用220 V电源。这时实验现象虽然明显,但存在两个问题:1)每次实验要牺牲几个小灯泡;2)220 V电源超过安全电压,对人体不安全。笔者做完实验后,当即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问题。又向学生发出号召: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于是有学生说:“把灯泡换成电流表吧!”笔者对学生的办法作了点评,便布置一个创意性作业:回家写出这个演示实验的改进办法,下节课看谁的方法好,就按谁的做。课后学生便积极讨论。
学生提交各自的方法,有学生提出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灯泡,还有学生提出用集成音乐片代替灯泡……对这些方法,笔者往往要在问设计者设计的原因后,再按照设计做实验。这些实验都很成功,这样不仅较理想地完成了实验,还能在课堂上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使学生感悟创新后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利用趣味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安全用电”一节时,笔者先从插座中分别引出一根裸露的火线和一根裸露的零线悬在空中,并用试电笔验证火线带电。然后问学生:“安全电压是多少伏?”学生答:“36伏。”“这两线间电压多少伏?”学生答:“220伏。”再用万用表测量验证确有220伏。问:“谁能用手摸这带电的火线?”学生会说:“谁摸了这火线肯定会触电的,因为它比安全电压高出许多。”然后笔者说:“老师今天能抓住这带电的火线而不触电。”这时学生一个个瞪大好奇的眼睛,有的还议论纷纷。这时笔者趁学生不备,悄悄地向自己脚下垫了一块准备好的又大又厚的干木板。再令学生安静下来,笔者用一只手去接近火线,并装作非常害怕的样子,手缩了又缩,这时学生又热闹起来。随后笔者装作鼓足勇气的样子,一把抓住火线,竟安然无恙。这时学生安静下来了,一个个充满疑惑。
为了让学生揭开这个谜,笔者请了3个学生依次上来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脚下的大木板,顿时一些学生便问:“为什么站在木板上接触火线就不触电呢?”这时笔者没回答,而是要他们讨论,很快他们有了答案:原来木板是绝缘体,人站在它上面接触火线,相当于断路,没有电流流过人体,故不触电。从而得出“单向触电”的概念。随后通过实验又总结出“双向触电”的概念。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