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工作报告 > 辞职离职 >

辞职离职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发布: 2020-06-15 04:25:57   阅读: 次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四个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一套完整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经过初步实践,已取得成效,表明该培养方案是可行的。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a)-0026-02

1 引言

目前我国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是: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和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纠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存在问题:一是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方案相似、没有特色,主要沿用研究型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二是没有层次、定位不明确、出路趋同。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自动化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它既面临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方面受研究型大学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挤压,另一方面,有些学科也带有自动化色彩,对自动化专业形成无形的冲击。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是:

(1)人才培养方案陈旧: 过去的培养模式往往是借鉴甚至照抄老牌研究型大学培养模式并根据学校的师资和教学条件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沿袭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本科教育培养方案,没有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设计培养方案;

(2)课程体系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自动化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化技术也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现实中应用的技术已经超出课本中讲述的技术,旧的课程体系显然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某些课程原理性的内容过细、过深,甚至课程中出现了内容的交叉;选修课程的比重太小;新技术信息少、知识面窄;课程设置时间上安排不合理;传统“灌输式”授课方式效率低;授课内容与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相差甚远;

(3)未能形成培养人才工程能力为主线的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简单,一般情况下实验指导书上有关实验方法的叙述详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费任何智力即可完成所要求的实验内容。学生即使在实验前不预习,实验还是能很顺利,在数据处理和整理报告上也很平顺,而真正能够就实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很少,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项目优化不够,部分内容出现重复,与具体的实际工程脱节,基本流于形式;各门课程实验装置及内容相互独立,交叉联系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少;

(4)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安排:过去只追求了基地的数量建设而忽视了实践基地的质量建设;学生真正动手能力培养不足;实践基地建设投入不足、实践教学人员缺乏、素质不高;缺乏有特色的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联系紧密的实践方案。

针对以上传统培养模式中凸现出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了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3 改革方案

着重在课程体系、实验体系、实践能力培养和特色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课程体系改革

①教学内容改革:

在理论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和毕业生今后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具备较为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专业知识教育,明确学习目标与任务。在大一安排《自动化概论》选修课,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概况和专业背景;大二开设职业规划讲座,在大三安排专业新技术讲座,让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大四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②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灵活柔性的专业课教学方法,把专业必修课按发展方向模块化,让学生有选择地决定发展方向。同时加大专业选修课的内容,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课程教学效果的突破与创新,通过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③考核方式改革:

从锻炼学生应用能力出发,设计出体现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方式,以考促学。参加科技研究与开发、社会实践等活动也可以获得学分。

④课程建设:

构建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贯彻以下思想:

Ⅰ、扎实基础。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数理、语言(外语、汉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电路、信号、系统和工程语言等技术基础和专业基础。为学生今后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奠定基础,同时为学生今后改变专业领域奠定基础,也为完成本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Ⅱ、专业必备的知识。成为本专业工程师,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有其必备的知识要求,在理论教学体系中首先满足此类课程。

Ⅲ、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作为现代工程师应了解社会、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懂得组织管理和团队合作、具有经济头脑、具备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兼顾此类课程。

3.2 实验体系改革

①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理论与操作技能,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为系统设计和综合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第三层次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实践,目的是为高年级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设计、开发研究的环境,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打破了单纯以课程设置实验的做法,提高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②实验内容的优化设计:改变了以前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局面,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实验比例为90%以上。

③开放实验室建设:除开放全部专业实验室外,还建立了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开放金工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如:参加机器人足球大赛(仿真组)。在课堂上介绍倒立摆运动控制系统,鼓励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研究。

3.3 实践能力培养

构建了技术基础实验平台、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平台、工程综合运用实践平台和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平台“四个平台”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技术基础实验平台:包括计算机、数理、电路、信号、系统等类课程的基础实验。其功能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专业领域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等。

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平台:包括电子实习、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参观专业博览会、电子综合设计、专业课程设计、电子设计大赛和相关专业课程实验。通过这些环节让建立工程的概念,训练和养成工程实践思维,学习专业实验方法等。

综合运用实践平台:包括工程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机器人设计制做、挑战杯科技制做和助理ASE认证等。这个环节强调两突出: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这里的创新能力主要针对借鉴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

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队、三下乡等。重点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际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等,同时不断开发学生潜能,展示个性。

3.4 特色教育

将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的培训工作融入到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掌握组态软件编程和熟悉各类典型控制器配置使用的基础上,能够设计和实现一种简单的控制系统,为今后的就业和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实施效果

4.1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步上升,就业质量高

2006届一次就业率:72.8%

2007届到8月底就业率:92.6%

就业领域:国有工矿企业、国防、教育、气象、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90%以上从事技术工作。

4.2 专业素质好,能力强

学生在全国电子大赛,挑战杯科技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1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05年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3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06年四川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3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5年四川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 ;2006年四川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竟赛三等奖3项;2007年第九届“挑战杯” 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2007年首次组队参加全国机器人足球大赛(仿真组)就获得优秀奖。2007届14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助理ASE认证考试,100%一次获得助理工程师认证证书。

5 结束语

根据改革方案,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四个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对常规教学模式的优化,对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参考价值。

实施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已经取得一些成果,表明改革方案是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 朱晓春.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4,(9):24-25.

[2] 胡向东.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探[J].中国教育导刊,2004,(9):23-26.

[3] 项新建.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9):219-222.

[4] 吴建国.自动化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6):58-6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