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学习网>工作报告 > 调研调查 >

调研调查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分析

发布: 2021-09-27 04:06:28   阅读: 次 【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剖宫产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该院收治的剖宫产妇共25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结果 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栓塞、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生率分别为2.3%、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1%、7.1%(P<0.05);两组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剖宫产术;护理干预;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b)-016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其主要发生原因为手术导致创伤、贫血以及术后长时间卧床等[1]。当静脉栓塞脱落现象时,将流动至全身心、肺等重要器官,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进而引发相关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如引起肺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更甚者将危及患者的生命[2]。目前,我国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母婴安全。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有效预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为探讨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剖宫产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性,该研究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的126例剖宫产妇实施有效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需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共252例,年龄在25~37岁之间,平均为(27.5±3.8)岁;孕周在36~42周之间,平均为(38.5±0.8)周。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6例。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剖宫产常规护理,并于术后去枕平卧,同时予以心电监护24 h,辅助产妇在床上做缓慢起坐运动,并在床边做简单的活动。观察组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2.1 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主动向患者介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本病的特点、病情发展、手术方法、相关并发症以及预后等。同时,向患者介绍该病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后果等,尤其是对于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等症的产妇,更应加强健康教育,使产妇认识到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重要性。

1.2.2 心理护理 剖宫产妇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手术应激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等,难免会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心理,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以及术后康复。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全程介入心理护理,积极主动地与产妇沟通和交流,主动关心和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手术成功的信心,以消除其焦虑、恐惧心理,并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2.3 饮食护理 向患者讲解饮食与下肢静脉血栓之间的关系,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多食易于消化、高蛋白、低脂、清淡的食物,多食新鲜蔬果,以补充体内水分,稀释血液,解决血液粘稠等问题。并注意忌食辛辣食物,少食高动物脂肪以及高胆固醇类食物。同时,应保证大便通畅,以免因便秘或者增加腹压而影响下肢静脉的回流。

1.2.4 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以及健康指导 术后早期实施功能锻炼可有效促进下肢静脉血液的流动,从而防止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产妇术后回到病房以后,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6 h,并指导其家属轻柔按摩产妇的下肢肌肉。同时,注意手术2 h后应协助产妇作被动翻身、扩胸运动以及双上肢外展。产妇麻醉清醒以后,应协助其进行肌肉活动、关节伸屈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注意麻醉消退以后,还应及早停止留置导尿管,并注意鼓励患者及时地将膀胱排空,及早下床活动。注意控制活动量,不宜过量,通常3~5次/d即可,每次控制在5~10 min左右,避免过度活动造成劳累。护理人员应告知产妇不宜静坐或者站立过久。坐位时,应经常将脚部着地,以加强腓肠肌的收缩。并应嘱患者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衣物,也不要扎腹带,避免因静脉血压升高导致血压淤阻。此外,注意维护病房的整洁,叮嘱产妇家属勿在病房内吸烟,以免烟中的尼古丁刺激产妇导致静脉收缩,进而诱发血栓。

1.2.5 输液护理 静脉输液应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留置针,并注意保护孕妇是上肢静脉血管,以避免因下猴子静脉输液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1.2.6 病情观察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与产妇沟通,密切观察产妇的症状及体征等,尤应详细对比观察产妇的双下肢端产妇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肿胀度以及疼痛情况等,并记录具体的疼痛部位以及疼痛程度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缓解产妇的痛苦。同时,密切观察产妇是否存在呼吸加快、烦躁以及胸痛等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予以救治。

1.2.7 营造环境 护理人员应为产妇营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注意控调节室内的温度,通常控制在30 ℃左右即可,避免过冷刺激导致产妇血管痉挛,从而使血流速度减慢,进而形成血栓。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产妇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栓塞、下肢肿胀及疼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肺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病理研究证实,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主要形成原因有内膜损伤、静脉血流淤滞以及血液高凝集等。该病多发生与各类外科手术后以及长期需要肢体制动或者卧床的患者[3]。深静脉血栓是剖宫产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选择剖宫产的人数逐渐增加,而产妇们对相关的知识缺乏了解,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产妇的身体健康。

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栓塞的主要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产妇术后因害怕疼痛而不愿意作必要的早期活动,长期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瘀滞,容易引发下肢深静脉栓塞。同时,妊娠期妇女的血浆纤维蛋白浓度显著增高,血液高凝集,容易引发栓塞[4]。此外,产妇经硬膜外麻醉以后,其周围血管扩张,加之长时间卧床,导致下肢的静脉回流受阻,引大量血细胞积聚,导致血液淤阻,容易导致静脉壁损伤,大量血液有形物质在血液中积聚和停滞,最终在血管壁上沉积,并形成血栓。此外,部分产妇产后食用高胆固醇、高脂肪等饮食,容易导致血液粘稠或者便秘等,容易诱发血栓[5]。因此,对剖宫产产妇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对剖宫产产妇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在术前加强健康教育,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并配合饮食指导、早期功能锻炼及健康指导,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以及生命体征,积极预防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以及疼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观察组无肺栓塞病例。提示对剖宫产妇实施有效的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可减少肺栓塞、下肢肿胀或者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汪艳红,金琍文,张庆华,等.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107-1108.

[2] 叶向柳,李桂珍,罗小平,等.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22-23.

[3] 张光霞.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J].医学信息,2010,23(6上旬刊):2138-2139.

[4] 赵晓丽.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9中旬刊):4835-4836.

[5] 毛莉.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84-85.

(收稿日期:2013-04-08)

 

相关文章